2020.7.10 專家觀點 線上專欄_ 梁瑞芳 _傳產業的傳承靠經驗, 科技業的傳承靠數據

  • 活動起始:2020-07-10 00:00:00
  • 活動結束:2020-07-10 00:00:00
  • 報名截止:2020-07-10 00:00:00
  • 活動地點:專欄
  • 活動地址:專欄

專家觀點-線上專欄 
Expert Insight - Column
The Response to post-covid-19, Economy and Investment

<7/10> 

傳產業的傳承靠經驗, 科技業的傳承靠數據 

文 / 梁瑞芳副董事長  / 徠通科技

https://tinva.org/calendar/detail/176

 

 

傳產業的傳承靠經驗, 科技業的傳承靠數據

 

一個世紀前的華人, 想要習得一項技術, 必須拜師學藝, 在師傅家住三年, 從掃地做起, 成為師傅家的長工, 在獲得師傅的青睞之後, 才能受到正式的功夫傳授,而學習到的大都是透過練習得到的技能, 很少會學到理論的知識,木工師傅、打鐵師傅皆是如此,無法學到知識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的師傅也是透過這樣的經驗練習及練習後的經驗歸納而得到,很少是透過理論分析而來的。

 

台灣的機械加工業,很多都還是停留在這樣的一個階段,大部分的加工知識是靠著師傅的經驗傳授及實務動手操作而來的,比較有改善的是把傳統的車、銑、磨、鑽改成CNC 的機器;機械加工的老師傅在經過二、三十年的操作經驗累積,有時聽到了不同的切削聲音,就會知道加工那裡不正常,在這些經驗之中體悟到二、三個加工的訣竅,就會變成了他個人的獨門秘笈,經常在對談時表現的欲言又止,一付神神秘秘的樣子。有一次和一位老師傅對談, 我把他談的加工方法, 以學理分析做基礎,解剖他所談的加工秘笈,老師傅驚訝不已,沒想到他花三十年領悟到的方法, 被人三言二語給破解了。

 

傳統的這種經驗累積不易, 師傅也就不輕易把經驗傳人,造成技術的累積及成長不易,長久以往, 對整個產業的發展相當的不利。

 

1970年開始的第三波產業革命,帶動台灣的電子業及半導體業的發展,這類產業的發展速度飛快, 依摩爾定律的速度18個月電晶體成長一倍,這樣發展在機械的產業可能要花上18年的時間甚或更長。所以電子業及半導體的相關行業,其傳承若再靠經驗來為之,將很快的被競爭者給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操作的SOP及數據化的根據,依靠 SOP及數據的傳承,可以讓新進者很快的了解過去數十年來累積的知識,按照SOP的程序把工藝給重現出來,再透過數據化的分析,把重現出來的成果做出優劣比較,據以做為改善的依據,如若有功力更強的工程師,透過DOE的實驗手法,找出影響因子的比重以及交互作用,去得到最佳解的方案,這樣的知識單靠經驗來累積,是一輩子也不可能學到的。

 

有一位朋友在使用不锈鋼SUS420J2 發生了生锈的現象,之後得到的經驗是在熱處理後表面的2mm 必須磨除,才能減低锈蝕的現象,這是他做不锈鋼加工多年的經驗; 從學理和數據的分析是, 鉻是使不銹鋼耐腐蝕的主要合金元素,因此貧鉻區域易受優先腐蝕侵蝕,晶間腐蝕通常是晶界碳化鉻析出(Cr23C6)的結果,這會在晶界處產生一個狹窄的鉻耗盡區,這是因為緊鄰碳化物的鉻含量可能低於不銹鋼合金所需的鉻含量,如果碳化物在晶界上形成連續的網絡面,那麼腐蝕會在邊界處產生分離或間隙,並且可能有晶顆粒掉落或損失;SUS420J2的鉻含量在12~14%之間,為確保不會發生貧鉻區,安全的鉻含量需在13.5%以上。很明顯的,原先的經驗是因為在熱處理表面的鉻耗盡區較嚴重,把表面加工去除, 內層的鉻含量較高,便不會有生锈的問題,但是,這是發生在臨界的情況之下,如果鉻的含量再降低0.5%,那麼再磨掉5mm,還是會有锈蝕的現象發生的,經驗就會變的沒有用了。

 

那為什麼傳產不能像科技業一樣,以SOP及數據做傳承呢? 原因有:

 

一. 老闆自己不懂,

 

無從要求員工要以學理及數據化分析做報告,他過去的經驗告訴他只要解決問題即可,至於怎麼解決的,他不在乎、不想聽也聽不懂,員工把問題蓋掉和把問題徹底解決,對他來說是一樣的。

 

二. 對員工而言,

 

如果把問題給蓋掉和經由完整的解析而解決問題,最後得到的結果都是一樣,那除非遇到成就動機很強的員工,否則一般都會做表面功夫把問題蓋掉即可,改天春風吹又生時,老闆只能再去找這個員工協助處理,此時更顯得這位員工的重要性,反而可能得到更多的獎金,成為老闆不可獲缺的左右手。君不見每個傳產業在老闆身邊都有2、3個這樣的左右手,成為維持公司生存的支柱。

 

三. 產業的習慣:

 

不管是傳產業或是科技業,人才在學校學的知識及學理都是一樣的,只是科技業有較多的名校畢業生,可以對學理有較深的了解;問題是一個名校的畢業生,在他畢業後進入傳產時,沒有受到足夠的訓練和要求,八成不會利用這些理論知識去解實務的問題;台灣的學生解題很厲害,但不一定會命題,遇到實際的工程問題時,若沒有一位有經驗的工程師教他如何定義問題、如何套入學理做問題分析,很難把學校的知識給導入;一個實際的例子: 我在請同仁在做水箱的水溫實驗時,發現冷卻水進入水箱時, 溫度感測到的點可能因為水流直接流到感測點附近而瞬間測到低點,造成冷卻停止;請同仁做一個機械式的積分器,把感測器的周圍給圍起來,再開一個進入的孔及一個出去的孔,孔的大小及孔圍起來的體積量,就和積分時間常數有關;我想學微積分時,沒有老師會告訴學生這些物理現象吧! 因此進到產業界時,就很難把它應用進入實務。這些理論與實務的結合,需要進入業界後,在有學理基礎及有經驗的人持續的磨練下,才能有系統的學習到結合的方法,自己在工研院工作12年,才能有幸學習到這些應用的方法。

 

以傳統經營的手法以及解決問題的習慣,面對大陸的競爭將越來越困難了;我所處在的放電產業,除了線切割機因為技術門檻太高,大陸還沒有自有技術可以量產外,在雕模EDM的產業,台灣在大陸市場已經幾乎沒有任何的優勢了,加工速度、加工面粗度全部輸大陸,甚至連價格都輸給了大陸,同一行程大小的CNC機器,台灣C廠的CNC EDM 在大陸約RMB 20~24萬元,但是上海H廠的機器可以賣到RMB 30~35萬元而且是100%CNC機器,銷售數量大於全台灣CNC EDM 的總和;台灣EDM 廠商一直在做經驗式的放電改善,卻沒有深入做放電的原理及功率電子元件的開關技術提升,找出最佳的放電波形,造成日本公司用三十年前的技術和大陸企業合作後,台灣EDM被完封式的打敗。

如何改變傳產的困境? 專業經營、重視人才、分享成果、規模效益才是解方。把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開,聘請專業的人做經營,捨得把成果分享給人才,在公司章程中明確訂定分享機制,並且予以徹底尊守,讓員工相信,公司是玩真的,當人才進入公司後,導入現代化的經營,數據化的管理,即使是傳統產業也有良好的獲利;有一家在越南製鞋的台灣,在導入了品質管制及精實生產等現在的經營手法後,年營業額20億元台幣,可以有4億元的稅後淨利,正說明了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公司。

已報名 {{applyNu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