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線上專欄
Expert Insight - Column
The Response to post-covid-19, Economy and Investment
5/08
疫情下的新創投資與募資思維
文/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 范秉航 副所長
TINVA官網連結: https://tinva.org/news/detail/487
“Forget Unicorns. Startups Should Be Camels.”
來自美國知名創投家Alex Lazarow如是說到。隨著疫情的衝擊,早期投資市場趨緩,諸多企業也不得不樽節支出。在此情況下,愈發突顯出企業走得長遠的重要性,我們更需要的是能挺過艱困環境的駱駝吧!且讓我們跟隨著台經院范博士 (副所長)的腳步, 看看疫情下的新創投資與募資思維。
(版權屬范博士與TINVA所有, 歡迎轉載, 請註明出處)
疫情下的新創投資與募資思維
文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 范秉航 副所長
新冠肺炎延燒全球,可說是近十年來最大隻的黑天鵝。疫情不僅對民眾的健康帶來威脅,更是從各個層面影響了一般生活,以及經濟活動。隨著不斷創下新高的確診人數,病毒對產業的衝擊也逐步加劇,失業人數更是水漲船高。面對這個前所未有的打擊,新創企業同樣無法倖免於難,啟動了裁員計畫,其中不乏深具知名度、資金也相對寬裕的公司,如Airbnb、Oyo、Toast、Eventbrite、Groupon、TripActions、Magic Leap等等。
四月初美國創投公司NfX針對此次疫情發佈了一份調查,約51.5%的創辦人開始削減辦公室費用;38.9%減少行銷支出;37.8%凍結人事。「節流」成為面對困境時,企業會採取的首要策略。至於「開源」,依據經營內容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如調整銷售策略(餐廳業者開賣便當或上架外送平台、免稅店業者舉辦特賣會等)、辦理銀行融資、申請政府紓困投資、補助與貸款,以及尋求外部投資。
此時大部分的開源節流策略是以應急為主要考量,只求度過這波難關。然而,對新創企業而言,外部投資恐怕就不見得是要讓你拿來應急的了。
全球創投市場冷卻中
根據KPMG的調查,2020年第一季全球創投投資案為4,260件,與前一季相比減少約15.8%,與2019年同期相比則是減少約28.4%;投資金額為610億美元,與前一季相比減少約9%,與2019年同期相比則是減少約3.2%。另外,根據PwC/CB Insights調查,最先遭受衝擊的亞洲地區,在第一季創投投資件數減少最為嚴重,下降至1,072件,較前一季減少達28%,與2019年同期相比降幅也達20%。主因來自於最早爆發疫情,也是最早實施封城的中國投資萎縮所致。北美與歐洲地區在第一季投資件數無論是較上季或2019年同期都下滑超過一成以上。
整體而言,歷經2018年的投資高峰,自2019年第二季開始全球創投市場就已出現資本回歸的現象。雖然總投資金額的變化相對較小,但投資件數明顯下滑。顯示投資者傾向押注在更有把握的項目,如過去投資項目的增資,並往中、後期的項目集中。目前全球創投市場正面臨著繼2016年之後,第二波的資本退燒期,而疫情的衝擊使這市場的局勢更加險峻。
2020年第一季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美、亞、歐三大地區投資活動明顯受到影響而降溫,其中以亞洲地區影響最大。然而,由於三月份才爆發全球性的病毒大流行,2020年第一季所揭露的投資數據尚包含大流行前就已談定的項目,因此預期第二季的投資衰退幅度將更加顯著。
早期投資更加謹慎保守
目前早期投資相關報告大多預測第二季,甚至第三季全球創投投資將持續降溫,NfX針對114 家創投機構所作的調查中指出,78%的投資人都將減少投資佈局。多數投資人會減少尋找與評估新投資項目,並轉向投入更多時間與資源協助過去所投資的公司,助其度過難關,以免自己投入的資金付諸東流。因此,在疫情嚴峻之際,將近51%的投資人建議新創延後募資。
此外,除非是站在疫情的風口上,新創企業的估值下修恐無法避免。NfX統計高達60.5%投資人表示會調降新創估值,其中43%的投資人認為將下修30%以上。不論是用更少的資金取得更多的股權,或是在投資條件書(term sheet)中出現更加嚴格的條件,新創企業在取得外部投資時都需要注意,別因需錢孔急而去找投資人。
創投投資的目標不是應急
與公開市場相比,創投本身就具備著高度的不確定性(風險)。然而,隨著新經濟模式的興起,網路與軟體創業大行其道,造就出許多新創企業,其不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甚至於彎道超車,成為傳統產業的顛覆者,創造出獨特的創新價值。這股創業家風潮,從矽谷、以色列、中國吹起,更是造就了一群「獨角獸」,成為眾多投資人追逐的目標。
簡言之,創投係指在高風險的投資項目中,選擇具潛力的標的,藉由其專業知識與經驗,強化企業強項,補足企業弱項,追求未來的高報酬。由於投資在創業項目本身就是高風險的行為,因此對所投資的企業會要求極高的預期回報,並分散降低整個投資組合的風險。而為了要達到高報酬的要求,投資決策的重點就不僅限於如何度過這段疫情難關,而是在於更長期的規劃。
三大風險面向的考量
基於創投的特質,比起未來看不見摸不著的大餅,風險往往才是決定是否投入的關鍵。對新創企業來說,目標並不是要去解釋這個創業項目如何地「沒有風險」,而是要能理解在具備高度風險的前提下,如何消除投資者的疑慮。
若是要詳盡列出投資者所關注的風險,恐怕三天三夜都列不完,且不同的產業、市場、地區與投資偏好,都會有不同關注的項目。然而,其中有三個主要面向通常必不可少。
首先是產品風險。產品技術能夠落實嗎?能準時出貨嗎?技術真的領先嗎?產品(成本、差異化、開發速度)優於市場上的競爭者嗎?該如何降低產品風險?面對這些疑問,多數的創辦人都會覺得微不足道。畢竟,就是因為看到了技術的可行性才會形成創業項目。然而,對投資者來說,需要的可能遠比「我看到」還要來的具體。例如完成了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 PoC)才能支持技術落實;市場的核心痛點與「有價」的產品優勢,比起功能性的差異更具說服力。
其次是市場風險。在這裡所指的市場風險不僅是針對整體市場變化的系統性風險,如疫情衝擊、全球金融風暴等,更包含了客戶對產品的價值定位。當定位確立後,接下來的問題是市場規模與成長性如何?客戶是「想要」還是「需要」?願付價格是多少?是否已經有了付費客戶?同樣地,這些問題通常不會只有一個簡單的答案,降低市場風險的方式也因人而異,但其實這就是新創企業在進行PMF(Product-market-fit)過程的一環。例如從最基本的找資料開始識別市場規模與成長性;透過群募或社群平台進行測試與追蹤,甚至尋求Design partner的協助,定義真正的需求與目標客戶。
最後,也是最難解決的是個人(團隊)風險。「投項目還是投人?」這常常是創投第一課會被問到的問題,而答案通常是「人」。一開始再怎麼好的項目也會敗在執行力差的團隊手上;再怎麼糟糕的項目也會在正確的團隊手中騰籠換鳥。解決了前述的技術風險與市場風險之後,如何持續經營,提昇公司的價值,創造高投資報酬,將是創辦人與其團隊所面對的難解課題。
相對於市場與產品,我們對人的訊息是混雜且沒有系統的。從見面的第一秒,對人的盡職調查就已經開始。除了檢視工作經歷與學習背景之外,如何與投資者互動?與團隊互動?如何完成簡報?這些都是對人的觀察。然而,就算再精明的投資者,仍難以從這些訊息中提取出足夠的證據,找出哪種人能夠打造一家不斷成長的優質企業。為能降低這項風險疑慮,提出創業經驗與獲獎歷史是一種方式。但對創辦人來說,建立一個好的企業品牌、商譽、制度與氛圍,留得住人才,吸引得到合適的新血加入,或許才是在這多變市場下值得努力的方向。
駱駝與獨角獸
過去我們往往把新創發展的重點放在快速擴張與翻倍成長,追求的是華麗退場與高估值的獨角獸。然而隨著疫情的衝擊,不僅早期投資市場趨緩,諸多企業也不得不樽節支出,縮衣節食。在此情況下,愈發突顯出企業走得長遠的重要性。
“Forget Unicorns. Startups Should Be Camels.”
「駱駝」的說法來自美國的一位知名創投家Alex Lazarow。比起璀璨耀眼且虛幻的獨角獸,我們更需要的是能挺過艱困環境的駱駝,而在台灣或許該把駱駝換成水牛吧!
閃電擴張在過去十數年被奉為新創發展的圭臬,也從而誕生了不少的獨角獸。然而不計代價地以補貼搶占市場的做法,在眾多新創上市後翻車,以及疫情的助攻之下,備受檢討。與之相對的駱駝並非完全摒棄快速成長,而是專注於核心服務,滿足關鍵需求,獲利來自於目標客戶的願付金額,商業模式具有可持續的經濟效益,在燒錢與市場間取得平衡,對外募資則是為了滿足具體的發展需求。這些駱駝們不僅知道該如何籌錢,更知道該如何花錢,以及如何因應嚴峻的環境,並將這些外部挑戰轉化為自身優勢。
相信不會有創業者是為了規避風險而走上創業一途。疫情或許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但從失敗中成長、軸轉(Pivot)、再出發也是創業過程的一環。而對有能力撐過危機的新創企業,此時除了要比氣長之外,更應該紮好馬步多方成長,鏈結更多資源網絡,長線思考,才能在疫情過後掌握發展先機。(全文完)
范秉航博士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 / 經濟學系 博士 (2013)
范秉航博士目前擔任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副所長、本誠創投法人董事。台灣經濟研究院係於1976年辜振甫博士創辦,為台灣最早由民間設立之獨立學術研究機構。該院成立宗旨為積極從事國內、外經濟及產業研究,並將成果提供政府、企業及學術界參考,以促進我國經濟發展。
獲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支持,范秉航博士近年主導推動政府計畫,該計畫目的在於改善台灣早期投資及新創企業募資環境。計畫內容涵蓋早期投資資訊系統建置、資金趨勢研究,以及推動諸多新創募資相關活動。另外,范秉航博士專責於新興科技領域(人工智慧、金融科技與自駕車)、創新創業政策,以及天使與創業投資研究。